家长走进数字课堂。
随堂小测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逐个“排查”,电脑在线学习系统将为教师呈现学生思维和解题全过程,实现教学“零死角”。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这种“未来化”学习方式已经覆盖全学科,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让教与学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电纸书”激活现代化课堂
作为人大附中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早在年建校之际,西山学校便被注入“改革”和“未来”的两个发展基因,这也成为日后它每走一步的行动指南。年,在笔记本电脑和iPad还未像今天一样在市面上风靡,西山学校早已面向初二年级2个班开展了“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探索。时隔5年,也就是年,校长刘彦正式宣布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作为学习工具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全校、全学科覆盖。至此,学校创下全市之首,学校教学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启用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纸上学习就要被偏废,两者要相依相存。”对于电子设备全面进入课堂,刘彦的立场和观点始终非常鲜明。于是,电与纸的完美结合就实现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现代化课堂逐步被激活。如今,每走进一间教室,都能看到学生们人手一台的电子设备,这让教变得可视化、让学变得“零死角”。“以前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学习的一个动作,可能做得不标准,但是自己还看不到。”刘彦举例,“现在我们通过电子设备将孩子们的动作全程录制下来,随后转播到大屏幕上,不仅孩子自己能看到,其他同学和老师也能看到,即时纠正。”不仅如此,包括数、理、化、生在内的多门实验操作项目较多的学科,以前因为条件受限,很多实验和定理推导的过程只能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如今,借助电子设备,定理“动起来”,实验“活起来”。通过电子设备,教师还能实时发布随堂小测。电脑屏幕这一端是学生的答题过程,那一端是教师的批改思路,每个学生对当堂所学的掌握程度一目了然,实现教学监控“零死角”,教师线上线下指导“1对1”。
在“电纸书”的教学实验推动下,学校教学氛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的学生更有自信了,当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前卫。”同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影响下,学生们的创造力大大提升,初中的学生都开始自主制作电子书,研发APP,并通过官方发布。刘彦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近年来学校中考成绩连年提升,近半数学生能够考入示范高中。教师也从过去的观望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团队合力自主研发学科教学APP。“我们的老师会说,在电子设备的辅助下,学生一学期学到的知识比以前多3、4倍。”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开展“1对1未来学习”项目的公办完全中学,被苹果公司连续认证为“苹果杰出教育学校”,年又成为了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
“中国心”伴学生走得更远
“科技梦,中国心。”用这句话概括西山学校的师生再贴切不过。“只有一颗中国心才能让学生走得更长远。”学校连年初高中的升学情况也验证了刘彦这句话的正确性。
学校面向初高中学生开设“中国心”课程,并作为必修课排进课表。在初中年级,学校每周四或周五下午拿出半天时间,由老师带学生或在校园或走出校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和跨学科融合活动。学校高中部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年,学生超七成考入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其中不乏常春藤高校。刘彦认为,除了学校“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的特色教学方式外,学生们“高中标率”的申校成绩更多受益于“中国心”课程。“我们开设了16门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课程,其中包括茶文化、古琴、武术、榫卯结构、书法等。这些颇具‘中国风’的课程才是我们的学生最有辨识度的招牌。”
北京晨报记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