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的学生在练习武术健身操。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信网11月1日讯(通讯员张涛记者谷正原)11月1日,记者来到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练武术”。这是第四实验小学独特的校园“武术操”,集传统武术长拳、查拳、太极拳等优点于一体,刚柔并济,圆活自然,“武”动青春,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校园里,孩子们练武的口号声阵阵,与读书声交织,别有一番韵味。一抬腿、一出拳、一震脚……一招一式,动作有力,虎虎生风。声振吐锐气,手脚展武功。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边念口诀边打动作。学生们全神贯注,饱满的精神、整齐划一的招式、铿锵有力的口号,充分展现了孩子们阳光、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生们课间打打少年拳,练上一番武术操既提高了精气神儿,又能够放松心情。”该校体育教师钱丹丹说。这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高材生介绍,练习武术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武术技能,修身养性,而且领略了高尚武德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还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四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武翼飞对武术表达了十足的兴趣:“我现在是六年级了,学习虽然紧张,但通过学习武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其他体育项目更多的是表现在技能上面,武术更注重于表演性质,把武术的精神从每个动作中展示出来。”六年级学生张润茜说,我学武术操已经五年多了,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体质,增加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知道了少年强,国则强。
钱丹丹说:“与传统的广播操相比,武术操的活动强度更大,能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出拳、跺脚,喊口号,既满足了学生强身、健体、成长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把武术的精华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其实,武术和文化学习并不矛盾,可以互为助推。不管学生们将来选择的社会身份是什么,有文化修养和知识底蕴都是美好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基础。”
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在武术教学中注重武德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德为先”。学校重视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在语文道德与法制等学科中也穿插武德基本知识的学习等内容。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武”的意义在于止戈,停止战争,同学之间要和平相处,相互帮助;穿插一些有关武术的小故事,如:岳飞、霍元甲等一些武术英雄的故事,从中学习其爱国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抱拳礼的具体含义如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全面发展,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等等。将武术文化扩展,形成校园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进校园,不仅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王波表示,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武术作为一种身体与精神统一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体育项目不同于普通广播体操和体育活动,最大特点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气、神。
据悉,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将武术设为常规教学,在大课间、早操等课外活动开展校园武术,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武术技能和传统文化礼仪的双重熏陶,武术比赛也让校园文化活跃起来,让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积极上进。第四实验小学在年在青岛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武术表演赛中分获集体项目男女乙组一等奖、二等奖。年青岛市武术表演赛集体项目小学乙组一等奖;连续多年包揽即墨区武术比赛小学团体总分第一名。
“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运动员,而是以此为载体,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并培养孩子一项终身锻炼的技能。内容除了武术套路及简单的武术动作的学习外,还包括武术知识、武术表演、武术精神等各个方面。”校长王波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全面普及校园武术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武术社团建设,培养更多在中华武术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让学生文武双修、德才兼备、身心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