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总爱搬着一把凳子,去看一场露天电影。而在所有的电影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那部《少林寺》。
年,改革开放伊始,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它凭借超高的人气和绝佳的口碑,在那个年代居然斩获了超过1亿的票房。而观影人次更是超过5亿(当时总人口10.3亿),堪称影史奇迹。而当时,“去少林寺习武”一时间成为了多少男孩子的梦想。
(电影《少林寺》海报)
如今的七零后八零后的那批人大都已为人父母,他们中的许多,在谈起童年趣事时,总是会提到儿时“离家出走去少林寺,结果被父母抓回家来”的故事。在这批出走的少年当中,也有成功的例子。
王宝强就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那年他怀里仅仅揣着两个馒头,便远赴少林寺拜师求艺,在师傅面前连翻了五十个跟头,终于被师傅收入门下。
(王宝强重回少林寺)
但是,武术和功夫作为中国的国粹,乘着《少林寺》的风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所以当时很多外国人也是慕名前来学习,可是随着人越来越多,原本修身养性的一种国粹居然演变成了一种生意,那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武侠小说,点燃了人们的武侠梦
其实,在“武术热”之前,最先在人们之间火爆起来的是“武侠热”。
在《少林寺》在大荧幕上映之前,国内第一本武术类杂志《武林》创刊,其以连载的方式,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引入内地。
此举既成就了金庸,又在我国内地掀起了一阵武侠热,为之后《少林寺》的爆火积累了巨量的人气。
随后,众多的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萧十一郎》、《多情剑客无情剑》等都陆续出现。而这些武侠小说的作者一时间名声大噪,也都成为了国民所崇拜的对象。
(金庸先生)
而这一波来势汹汹的武侠小说潮,不仅带动了文学界的蓬勃发展,对影视文化而言,也同样迎来了春天。
众多影视公司纷纷组织拍摄武侠电影,武侠电视剧,其中TVB出品的大量的武侠影视作品几乎占据了大众的全部视野。其中许多影视作品基本都改编自流行的武侠小说,武侠文学与武侠影视的结合更广泛地点燃了人们对武侠的热情。
随着武侠影视的传播与流行,狄龙、郑少秋以及后来的古天乐等优秀的TVB演员凭借着出众的气质和优秀的演技征服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成为了当时的大众国民偶像。
(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海报)
另外以电影《少林寺》为首的“少林派”武侠影视及武术片也更广泛吸引了不少观众,而《少林寺》、《少林达摩剑》、《火烧红莲寺》、《少林五祖》等电影都在那时极为卖座,深受大众喜爱。
(电影《少林五祖》海报)
在诸多影视作品的宣传和熏陶下,大众对少林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少林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少林寺的向往之情也愈发强烈。
渐渐地,“少林”二字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一种符号,在人们心中它不再是一座名寺,而是一种具有更深刻含义的文化象征。这种现象的出现推动着八十年代的“武术热”走向高潮。
在武侠文学作品的带动下,武侠影视形成了全新的武侠文化,并与武术动作电影及宣传一同掀起了一阵国民性的“武术热”。除此之外,在80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内心深处的尚武精神也被激发!
二、上策下力,全民性武术活动蓬勃展开
“武侠热”带发了“武术热”,而“武术热”又充分打开了国民心中“武”的意识,一时间“尚武”精神成为国民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成为了社会共识。武术工作者身上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一系列的武术文化、运动活动得以展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抓提高”的体育工作指导方针后,再次加强了对武术运动的重视,肯定了武术运动的价值和作用。
同年1月,原国家体委便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通知一经发布,对传统武术的拯救、保护和收录、整理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年5月21日体育报“发掘文化遗产,繁荣武术运动”)
在到年这三年中,全国性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全面展开,前前后后有八千多名工作人员参与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期间,有个自成体系的拳种被查明,这使许多即将失传、面临消失的小拳种得到及时的抢救。
全国共编写出拳械录达万字,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武术拳械录》。此外,还录制了长达.5小时的视频资料,详细得记录下了各武术门种的动作细节和武术套路。并征集文物资料多达本、发掘古兵器件,其中有29件列入国家珍贵历史文物行列。
(北京海淀区武术挖掘整理拳种档案)
经过这次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后,一方面使得我国的武术运动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具备更强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是对一些濒于湮没的武术种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为我国武术文化保留住了更多的内容。
(内家功法《沾衣十八跌》)
不仅仅是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全国各地,武术的传播与发扬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各省市的专业武术运动队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除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武术运动比较薄弱的边疆地区外,各省市级基本都组织有地方武术运动队。
(中国武术协会标志)
除专业武术运动队之外,各业余体校运动班也得到恢复,武术教育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发展。自年正式恢复高考后,各体育院系开始招生,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各体育学院、体育学科专业的相继设立和武术类课程的落实,以及专业性武术训练的进行,为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年国家体委组织张文广、温敬鸣等人改编、补充、修改年编订的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教程《武术》,编写了四册新的体育学院教材,定名《武术》。这一教程的编订使得武术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武术》是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
随着武术教育的推广,使得各师范类院校学生对武术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武术教育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也在于使得武术运动和武术训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投入到了实践,使更广泛的群体对武术完成了从“看上去”到“动起来”的转变。
(广场上晨练武术的大爷)
随着武术参与群体的扩大,优秀武术运动团体的涌现,各类武术赛事也相继展开。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办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地区的名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流派武术多达项,使许多曾湮没多年的武术拳种在会上重新出现,散打、短兵等若干技击性武术也在会上做了尝试性表演。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全国陈式太极拳师徒合影)
年8月首次举行了全国少年业余体校武术比赛,该赛事也在年被正式冠名为全国青少年“武术杯”赛,具备了更为正式、更为官方的全国性武术类比赛资格。随着之后赛事规模的扩大与赛事影响的加深,该赛事成为了全国青少年武艺切磋交流的重要平台,极大促进了少年武术运动员武术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推动了青少年群体中“武术热”的发展。
(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
不仅仅是武术教育,全民性的武术活动也得益于大量武术刊物的出版和发行。在那个年代以报纸广播等作为传播媒介,使得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到有关习武健身的信息。其中以《武林》《武术健身》《中华武术》为代表的优秀武术科普学习类专业刊物,细致详尽地将武术功法、新闻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使得广大武术爱好者能够获得科学专业的武术信息,有效推动了武术文化在大众之间的传播和普及。
(《武林》杂志)
这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的“武术热”,大力促进了武术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武术文化走向新时代,走向新世界的步伐,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基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却也存在着一些偏离武术推广初衷的现象……
三、面对式微,新世纪武术发展市场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众文化加速变迁,武术也逐渐失宠于大众,武术文化也逐渐走向式微。
文化的生存依赖于其生长发展的文化空间,当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文化也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武术文化也无法跳出这个逻辑的束缚,并在这些年里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式微,传承真正的武术的习武之人越来越少,许多武术种类如今面临的失传局面越发严峻。许多传统武术的老拳师年事已高,却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然而武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人危机意味着一门技艺随时可能消失,这是令人非常担忧的。
(高位截瘫的太极武术大师韩志超)
造成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也在于失去了大众性的武术偶像,相较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偶像如吴京、甄子丹等,相较于老一辈武术巨星如李连杰、成龙等,其影响力仍旧不足,并未借助武术这一文化元素造成现象级的轰动和国民性的影响。对于吴京,其代表作品《战狼2》虽然引起轰动,但主题旨在爱国主义和军旅情怀,也并非武术。
(电影《战狼二》海报)
面对武术在新时代“失宠”的状况,各大武术门派也纷纷转型,在市场化洪流下把武术做成了一门“生意”。
少林寺作为天下武术的“执牛耳者”,首当其冲作为武术市场化的典型,由少林寺主导建立了一条庞大的少林寺文化产业链,该产业链包括少林文化交流、旅游、演出、教育培训等。注册有少林字样的公司竟超过多家,并且嵩山少林寺目前也拥有条商标,其中少林寺的核心平台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先后在几十个国家注册有两百多个分类商标,为少林寺在海外扩大了影响力。
武术的发展无法脱离传承,武术的传承更无法避免武术教学。少林武术学校于是也自然地成为了少林产业链的一个重要部分,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少林武术学校数不胜数,甚至在国外,也有少林武术学校的影子。在莫斯科就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少林武术培训中心。
(河南登封少林永智传统文武学校)
峨眉派的武术产业也同样在武林中占据领先地位,以大佛文武学校为主体,进行武术教学活动。并常组织学生进行武术表演,为慕名而来的观众展示峨眉功夫。
无论如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经过历史千年来的洗涤与进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面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的我们应该担起责任,挑起担子,找到武术文化传承的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径。未来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打破困局,势必要结合当代科技,吸纳新鲜文化因子,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自身价值,保留文化初心,成为现代大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文化。
引文:
20世纪80年代形成“武术热”的原因,于春岭,《体育学刊》年9月第八卷第五期;
文化视野中的武术热,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阎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年2月第39卷第二期;
武术热及其文化价值论,刘祖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2月第48卷第二期;
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外在机遇和威胁,程帆,《体育世界》年8月刊;
基于传统武术的现状与未来研究,马文杰,《中华武术(研究)》年第十期;
解密“武林生意圈”,罗亦丹,覃澈,王全浩;
中国功夫成为一门生意江湖被打上赚钱烙印,牛思远,沈玎,《南都周刊》年1月刊。
来源/历史观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