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
乡村不能缺位
农民更不能缺席
“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之一
山东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
宝德书院农家书屋管理员
李济远说
乡村振兴路上
文化不能缺席孩子不能掉队
山东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坐落着一家宝德书院。4间教室外加一个宽敞的院子,在初夏时节显露出勃勃生机。
这里是周边孩子的乐园,让他们远离电子设备,沉浸在书香之中。孩子来到这里不仅能看书,还可以体验最具当地特色的非遗民俗项目。在百姓的口中,宝德书院是“培养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创办人李济远的认知里,宝德书院是“传承齐鲁文脉、塑造良好家风的试验田”。
宝德书院的故事始于年。
此前,作为高密市张鲁小学的教师,李济远在基层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乡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不一样,放学后能去的地方比较少,节假日更是如此,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李济远说,鉴于此,经过几年观察和酝酿,他决心开办一家类似“四点半学校”的公益书屋,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读书。
万事开头难。为让孩子们有个安静又安全的读书之所,李济远和同为小学教师的妻子单美华商议,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作为书屋,二人则搬到亲戚家借住。
有了地方,夫妻二人拿出多年的积蓄,去市区的书店购书,添置书架、课桌、电脑等物品。担心孩子们夏天在书屋内阅读太热,李济远咬咬牙,给书屋安上了空调。
李济远
清末,我祖上曾在当地创办“宝德斋”,义务为乡亲们的子弟传道授业。因此我将书屋命名为“宝德书院”,算是继承家训,并阐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人间至宝是有德。
李济远说,宝德书院创办初期,影响力有限,来体验的孩子不多。后来随着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认识到了让孩子多读书的好处,宝德书院的名声越传越远。
为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李济远和妻子除了教给孩子们阅读方法,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
比如,聚焦党史传播,宝德书院策划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印制阅读积分卡,每月评选“读书之星”;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吸引家长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
读书之外,李济远从提升宝德书院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打造“家长课堂”,从市里邀请家教领域的专家给家长授课,教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高考前后,宝德书院还会邀请指导老师,给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指导志愿填报。
李济远和他的宝德书院如今不仅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练字、读书,还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得益于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宝德书院开设了舞蹈、武术、编程等特色课程。同时,定期组织高密市的扑灰年画、剪纸、泥老虎等非遗的传承人到书院跟孩子们面对面交流,让孩子体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除了妻子鼎力支持,李济远的其他亲朋也加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他70多岁的父母现在是宝德书院的“后勤保障人员”;他的孩子也在书院进行志愿服务多年,为小朋友教授硬笔书法。
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慕名来到宝德书院,当中有热心公益阅读推广的教师,有高校学生,有市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年至今,李济远带动上百位文化志愿者参与宝德书院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几千名孩子受益。9年里,李济远夫妇为办好宝德书院投入数十万元,为乡村的孩子免费提供阅读场地、图书、课程等资源。宝德书院也从最开始的一间房,发展到现在4间教室和一个院子,图书从几百册添至两万多册。
更可贵的是,高密市复制推广宝德书院的经验,结合农家书屋效能提升,在当地建成8家宝德书院分院,深受群众欢迎。
李济远
乡村振兴路上,文化不能缺席,孩子不能掉队。
李济远说,9年来,作为宝德书院的创办者和高密阅读推广的参与者,他见证了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切身感悟到百姓物质生活富足之后,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望。近些年,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上级部门对基层文化阵地、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