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69岁的老人火遍了整个网络。
他的名字叫马保国,自封的头衔是,混元形意太极门掌门。
从微博到B站,从抖音到知乎,只要乡村网还在继续,你就能刷到马保国。
从他约战被打,到退役仅一天便高调复出投身影视,短短几个月,马保国凭借一己之力成为翘楚,让无数鲜花鲜肉、经纪公司汗颜。
人们嘲笑马保国的背景,买断他的作品,注册他的商标,嘲笑他的口音和功夫,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商业版图。
马保国生气了,恐怕不是因为你喜欢他。
而是因为你需要他。
马保国宇宙
马保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如何把生活一步步变成笑话。
年,马保国出版了一本名为《我在英国教功夫》的书,现在已经脱销。
原本29.8元的价格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了近元。
《我在英国教功夫》封面
全书分为国内篇国外篇和问答篇三个部分,马保国在其中提到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经历。
马保国的爷爷名叫马忠义,是家乡方圆百里的武术名家,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父亲自幼跟爷爷学习武术,练的都是硬功夫。
五岁时,他在小学里交了一群朋友。七岁开始跟随父亲习武。初中时通过挑水练习臂力,高中时用泥巴和脚练习脚功,为武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马保国参军入伍,当过工人,年参加高考,考入南阳师范学院。
求学期间,马保国在家人的启发下,首创了一套1秒11的拳法,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功夫大有长进。
娶妻生子,因儿子出国留学产生高额学费,马保国随儿子一起去英国。
他在英国成立了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招收徒弟,为儿子挣学费。
至此,马保国的人生配得上励志二字。
接下来的故事,似乎充满了魔力。
回国后,马保国和儿子成立了公司,开办了武术学校,继续以养生的名义投身教育事业,无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收获了多少,那时候,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网友的世界里。
今年1月,一段名为少壮派在健身房不讲武功,偷袭马老师,擦了马保国老师的眼睛的视频在B站走红,不是因为长达31个字的标题,而是因为内容。
在这段播放了0多万次的视频中,马保国瞪着肿胀的眼睛,操着歪歪扭扭的普通话,解释了自己被打的原因:
“年轻人不讲武德,回去要好好反思,耗子尾汁(好自为之)。”
“二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搬不动我一根手指头。”
“我大意了,没有闪。”等金句皆出自那条视频。
可能那次约架,也让马保国红透了半边天。
在山东的一个拳台上,马保国和一位业余搏击爱好者见面交流,结果在30秒内马保国三次被击倒,最后直躺在场地上,躺得很平。
当所有人都以为马保国翻车时,他紧接着发布了一系列视频,甚至分解了他的武术动作闪电五鞭,这一波操作,看傻了网友,也点燃了他们的热情。
网友通过剪辑、变脸等技术手段充斥各大社交平台,让马保国的形象出现在无数影视改编中。
在鬼畜视频中,他痛扁了钢铁侠、哥斯拉,甚至还有容嬷嬷。
有人统计过,在B站,网友平均每小时会上传48.5个马保国视频,平均每分钟0.8个。
马保国宇宙诞生了。
就在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马保国发布微博称退出江湖,远离是非。
但仅仅一天后,他就高调复出,声称要参与一部功夫片的拍摄。
他为什么着火了?你应该知道。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国民就娱乐了他,消费了他,戏称他为马老师,甚至马师傅。
起初,人们对马保国的质疑,是从相对有专业门槛的传统武术领域开始的。
人们讨论他的功夫和实战能力,就像曾经的排雷公和闫芳一样,骂马保国是骗子。
7月,中国武术协会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弘扬武术文化的倡议》,倡导习武者不能自封大师大师正宗传承称号,不得以武术、拳术、学校等名义参加综合格斗、自由搏击比赛,不分项目,性别和年龄。体重级别和其他非标准事件。
但事实上,自从5月份马保国躺平之后,网友们对马保国的功夫能不能打赢他奶奶这样的话题已经没有了讨论的兴趣,俨然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无武德不闪不闪老鼠尾巴汁等金句为鬼畜等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大量二次创作素材,而作为素材创始人的马保国也成为二次创作的一部分。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提出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模仿理论,其核心是:
没有超越个体心理经验的实体,一切社会过程无非是个体之间的互动。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某种东西的重复,是一种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是一群相互模仿的个体。
透过这一理论不难发现,互联网给了彼此模仿的机会,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更是加快了模仿的速度,无论是曾经的每因都有果,你的报应是我给我giaogiaoOllie,还是如今的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模仿,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重复,可能确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曾经,第一年出现的金句,会被冯巩老师包装呈现在下一届春晚的舞台上,而他自己的一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好想你们成为了模仿的另一个来源,成为了别人的素材。
人们在不断地模仿,模仿谁也许并不重要,在超高速的传播中,大数据分析带来了信息的茧效应,人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被困在其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谋生的企业或个人,都在研究数据和算法游戏,削尖脑袋创造新的梗,换取流量,从而寻求变现的可能。
马保国似乎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许多MCN公司凭一己之力无法取得的成就。
这就是传统武术常说的四两拨千斤吗?
信不信由你,我不信。
马保国,完美满足您的需求。
每个孩子从小就被教导,不要通过嘲笑别人来建立优越感。
在道德上,没有人会认为嘲笑别人是一种美德。
但实际上,对于人的心理而言,这是一种需要或者说是一种本能,即使不诉诸于内心的言语想象,也能获得满足和愉悦,而不会有道德绑架或上纲上线。
正是由于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文化影响,人们很少在公共场合嘲笑别人。
互联网给了人们机会。
马保国在其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他自吹自擂,被打得鼻青脸肿,却继续认真解释。
在人们看来,马保国这样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本、没有非理性粉丝团的失败者,然后嘲笑他、攻击他,甚至谩骂他,非实名ID的背后,似乎接近于零成本。
《乌合之众》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我们的潜意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会释放出太多本能的冲动力量。
在某一个时刻,人们内心的苦闷,无论是家庭的不幸,还是学习工作的艰辛,似乎都可以通过嘲笑马保国来得到安慰,因为从表面上看,他什么都不是,从哪个角度来消费他都没有问题。
同时,马保国现象不属于当下社会新闻范畴,人们不必担心稍不留神站错了队就会有一连串的反转打脸。
当大家都在攻击马保国的时候,站出来直面他的过去,解构他的言论,分析他的未来,可以间接吸引流量,满足人们更多的心理诉求。
除了网友自己,平台不是希望马保国更红吗?真实的用户、真实的使用时间、真实的流量和真实的金钱。
从这样一个维度来思考,马保国是完美的。
在这条成功的道路上,马保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不难看出,马保国并不是第一个在网络上塑造这种形象的人,S曲线的芙蓉姐姐,古人的凤姐,民间艺人的药水哥,说唱新贵的基奥哥,斗法之王卢本伟。
这与过去马戏团的奇怪表演不同——没有自由和控制。
这些人愿意这么做,而且乐在其中。
当传武的荣耀不复存在,大师们的名声一个个被糟蹋,只有马保国及时反应,捕捉到了解构时代的财富密码,娱乐至死,失去了一代宗师的金身,变成了娱乐的网红。
在这样的江湖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归隐和复出。
马保国的成功是因为他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填补了时间线上的空白。
至于他宣布参演的电影,我们可能不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