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传人韩其昌,曾获得过“国考”的“银墩”奖,后又在京城传艺,桃李满园。他是怎样学得这一身绝技的呢?
偷习武夜半逾墙
初成名老父吃惊
韩其昌生在河北省深县院头村,十岁时,村里有两个告老还乡的保镖教孩子们习武练功,韩其昌也很想跟着学。
可是,他家境贫寒,父亲反对他学武:“练那玩艺不顶吃不管穿,还不如脱点砖坯、拣点粮食顶事儿。”
因此,一到天擦黑就门上院门不让他出去了。
他学武心切,遂使出妙法;等家里人睡着之后,他用一根长棍象撑杆跳高一样跃上墙头,去找老师学拳,然后照样翻回院来睡觉,竟从未被家人发现。
一天,韩其昌的父亲到县城干活。城里正要开武术表演大会,有人听说他是院头村人,便问他:“你认识不认识武术高手韩其昌?”
老韩头不禁失笑:“他哪会什么武术呀!”
“唉呀,方圆几十里谁不知道他功夫好呀?我们怕请不动他呢!”老韩头暗自吃惊,随即写了一张便条,让人捎回家去。
韩其昌见父亲字条后,直奔县城,父子见面才真相大白。
原来,韩其昌自暗中习武以来,每夜都勤奋苦练,他先学戳脚,后学形意,功夫日进月长,名扬乡里。后来,经史连生师父推荐又拜天津单刀高师李存义为师,并常与韩慕侠、马其昌等武林英豪一起论武习拳。
一年,深县城里又请各路武林高手聚会表演,韩其昌在这次会演中,对两个人表演的一种新拳术产生了很大兴趣。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两人来自北溪村,他跟踪前去造访。
试身手梅拳非凡
打擂台力取“银墩”
在北溪村,韩其昌寻到了练那拳的尹谢章。韩其昌道明来意,尹谢章告诉他那种拳名叫干枝五式梅花桩,又叫梅拳。说罢从屋里叫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与他试试手。不料,三转两转他就被带了个跟头。他怪自己没留心,便加倍小心,没两个回合又被轻易地打倒了。
他意识到梅花桩是非凡的功夫,便朝尹谢章跪下拜师。从此后,韩其昌下苦功夫,专心练习梅花桩的基本功。
这梅花桩确有独到之处:
早先这种拳是站在直径三至五寸,露出地面三尺到五尺高的木桩上练的,因为埋桩比较复杂,逐渐演变为在平地练,所以也叫落地梅花桩。
这种拳以步法见长,脚下进退极为灵活,变化无常,攻守自如。韩其昌用三年时间苦练基本功,一个定式就站上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尹谢章看这小伙子一个心眼地钻武艺,就决定正式收他为徒。
韩其昌练功不分寒暑,他刻苦磨砺,练梅花大枪,让自家一兄弟做靶,枪尖在兄弟棉衣上挑,直挑得棉花纷纷落地,只剩那完好无损的袄里。
经过十年苦练,韩其昌掌握了梅花桩的硬功真谛,无论是套路或对打、攻拳等等样样精通。
一九一九年,杭州举行全国武术国考。名为国考,实为打擂,报名者多达千余人。
赛前组织者宣布:此次国考是以武会友,不许打头踢裆。打死概不偿命,五百现大洋,一口棺材送到家。真令听者咋舌,当即就有人自动退出比赛,仅余下一百四十多个骁武之士。
经抽签,韩其昌与一个姓高的大个子拳手成对。那高氏经不住韩其昌脚下的三盘两带,很快就败下阵来。此后的几轮比赛,韩其昌所向披靡,夺得了那尊“银墩奖”。
从此,韩其昌名声大振。他决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梅花桩,掌握梅花拳。年他扛个小铺盖卷离开了家乡。
抖风尘只身人京
沱南侠桃李芬芳
来到北京之后,他举目无亲,不知投奔何处。不久这个银墩奖获得者很快就引起了人们注意。不少学校前来邀韩任武术教员,他一面在志诚中学、育英学校等校教拳,一面创办健族国术研究社,开始了对中华武术的悉心研究。因他来自滹沱河南岸,人们敬称他为“沱南侠”。
他不仅艺高,而且德高。他好善乐施,心地善良,在学校任教时,有的学生家境困难,出不起学费或拿不起书费,他都慷慨解囊;而他自己却从未攒下过钱。
韩其昌为人耿直,路见不平便仗义执言,挺身相助。
更可贵的是,韩其昌还利用办健族武术社的条件,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韩老一直从事武术工作,传授梅花柱的技艺。他的不少学生已是各地武术工作的骨干。众多弟子,有的年逾花甲,有的年富力强;有的任职边疆,有的执教高等学府。真可谓桃李满园。
一九八〇年全国武术观摩赛中,北京队共得三枚金牌,其中两枚都是由韩老的徒孙夺得的。
八二年韩老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武术座谈会,现在他又被聘为北京市西城武术社顾问。
知道梅花桩的人现在已越来越多,韩老的一些弟子正在边传授边整理梅拳套路。韩老自己也把数十年的真功夫及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韩老于仙逝,终年96岁。(张武斌)
注:
按韩氏师徒推算,韩其昌为第四代传人,若按梅拳拳种推算应为第十六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