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泉山下、芦溪河畔的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以下简称“龙泉四小”)始建于年,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较长一段时间处于低位徘徊状态。10多年前,学校发起“课堂革命”,引入“生本课堂”理念并持续不断实践,这一变革成功实现了从农村薄弱学校到城市新优质学校的蜕变。
如今的龙泉四小,守正出新,从“生本课堂”向“生本教育”高地挺进。
如今的龙泉四小,“五育”并举,立志办一所蓄本博发的百年优质校。
四大法宝
让“生本”扎根课堂
“生本课堂”中的“生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形态之下,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样一个新课堂,如何确保让“生本”不流于形式、真正融入课堂是课堂改革的一大难题,龙泉四小怀揣着四大法宝:“前置研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和“总结提升”。
事实上,这四大法宝源自龙泉四小对课程整体流程的把脉。课前前置研究,课中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虚心聆听、提出疑问、作出补充等环节依次构成了一节课。而“生本课堂”的“四大法宝”,彻底改变了学校以往教学模式,突出了学习、突出了学生、突出了合作、突出了探究。
“前置比作业更重要”,它是“生本课堂”的“根”和“魂”,也是课堂学习的前提、中心和依据,对课堂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小组合作”是连接自主学习和全班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全班交流”是落实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创新思维交锋碰撞的核心环节,它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格力、创造力,突出高层次思维的环节,是生本课堂精彩的核心环节,更是彰显教师基本教学素质的环节;“总结提升”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方法、规律,提炼思维,引申拓展,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和全面化。
最终,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汇报等,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时时突出了学生;“小组合作”则是从松散走向紧密,从独立走向合作,形成了一种“课堂的社会”;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的主动学习,让每名学生都有想法、有说法、有方法。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思维进行碰撞,向童心更深处漫溯,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龙头项目
让“五育”并举落地
除了“生本课堂”,龙泉四小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紧紧抓住“五育”并举这个“牛鼻子”不放。在时间的沉淀下,如今的龙泉四小已然打磨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育”落地项目——“德育情境化”“智育优质化”“体育序列化”“美育泛在化”和“劳动教育日常化”,探索出3个龙头项目——军校共建、生本提质、全员美育。
在3个龙头项目里,军校共建项目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年,北海舰队为龙泉四小捐建了一幢“海军楼”,时任领导亲自题写校名,“海军希望小学”由此得名。自那时起,山这边的龙泉四小便与“海”结缘。这个项目,便是学校基于与北海舰队共建的特有优势,创造性开发的国防教育课程。而当“国防教育”遇上“五育”并举,龙泉四小打出了一套让人惊喜的组合拳,极大地丰富了“生本课堂”。
课堂渗透,将海军文化融入全学科教学。如在语文课中推行“海之蓝”进阶阅读,在音乐课中开展军事歌曲传唱,在美术课堂开展画军舰、画大海、画海军等内容,在科学课中开展新型军事模型制作,在品德课中开展拥军爱国、“军事化”用餐的规则意识教育,在体育课堂上融入海军旗语操、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意志力教育等。
活动化人,让海军元素与艺术体育融合。如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重点推行军姿训练、海军旗语操等;在艺术节活动中以合唱、舞蹈、舞台剧等形式展现海军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开展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教育等活动;每一年师生与北海舰队官兵互访,开展系列活动。
课程育人,让劳动意识与体育精神扎根。如形成具有海军文化色彩的学科系列校本读物等,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科,编写“山这边海那边”进阶阅读读本、合唱校本教材,开发绘画课程、蜀绣课程、旗语操课程、军事战术课程、军事与武术课程等;在德育、劳育课程上将“军事化”食堂管理和“军事化”用餐与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规则意识相结合,开发餐饮课程;鼓励学生进军营,体验军人职业,开发“走近你认识你”职业体验课程。
环境浸润,让德育情境与校园文化共生。如建设“一廊一墙一馆”的国防育人环境,设置一条“国防长廊”,打造一面“国防墙”,建设一个“国防馆”,让校园处处有国防的精神,时时有国防的氛围。
面向未来,龙泉四小会继续基于“生本课堂”多样化品质课堂的不断创新,以育人价值的新触点和育人师资的新生态,“五育”融合,“五育”互育,在追逐“生本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吴天书毛华兵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