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师范(以下简称淮师)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我在这里读书,毕业留校后走上了讲台,陪伴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一起度过青春烂漫的岁月。离开淮师虽然近40年了,但是往事仍历历在目,时常萦绕心头。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经历,就像一截甘蔗,越咀嚼越觉得甘甜。
读书:一波三折的“大专班”
淮师创办于年,初名陈州府初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为淮阳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师范,新中国成立后仍为淮阳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大专班”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说起。年“文革”开始后,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大中专学校自然停止了招生。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着手恢复教学秩序。年先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试点,改革招生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推荐保送办法,招收新生。从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有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中选拔学生。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人们把这种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其中录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年暑假,淮师学习北大、清华经验,从周口地区各县招收工农兵学员名,分为工业基础专业、农业基础专业、政文专业、艺术专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初中教师。
我老家在鹿邑县农村,高中毕业后回村担任初中民办教师。年暑假期间,负责管理学校的贫下中农宣传队长戴富金到公社参加教育工作会议。他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淮师改成大学了,准备招收“工农兵学员”。之后经过“推荐—政审—考试和面试—体检—审批”的严格程序,考试面试由淮师来招生的老师主持进行,我接到了盖着“河南省新淮师”印章的入学通知书。当时,我心里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就连亲戚邻居也都是“瞪眼瞎”(文盲)。我有机会读了高中,又能深造,走出农村,等于“鲤鱼跃龙门”,真是莫大的幸运了。
没想到临近秋季开学,出现了变故。因发生了林彪反党集团的“9.13”事件,淮师通知新生暂缓入校。我一颗火热的心一下子就凉了,说不出是失望还是失落。又听说,这一缓可能就去不成了,他家又没人(指没有有能力有社会关系的人),说不定被人家顶替了。我心里就更难受了。直到11月底,才接到通知,到县里集合。县教育局领导对我们这批学员十分重视,召集大家开会,讲招生意义和注意事项。那时全国各大学除北大、清华外都没有恢复招生,唯有淮师“赶潮流”,先行一步。第二天,即12月1日,县教育局派人带队,我们一行20多人兴高采烈地坐着大卡车来到了淮师。在淮师的大礼堂报到后,我被分编到政文专业学习。
可是到校以后,听说淮师还是普通班,不是大学,不免又有点遗憾。尤其是两三个月以后全国大中专学校全部恢复招生,许多同学因为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后悔不已。认为上学是“路走对了”,而来淮师是“门进错了”。这种情绪以致后来酝酿成一次“风波”。我虽然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但同时也感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还是埋头进入学习之中。
政文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实践论》《矛盾论》等)、文选、教育学、党史、文学概论、文学史、汉语、写作等。先后任课的有政治课老师王尔祥、司松林、师玉庆;语文课老师赵金魁、桂行德、臧起初、安玉炳、王云亮、赵其善;音乐课老师徐行效;体育课老师姬占营、赵影。任课老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教学经验丰富,讲课风格各具特色,有的激情飞扬,有的沉稳深刻,有的滔滔不绝,有的娓娓道来,各以仁爱之心“传道授业解惑”,用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大开眼界,对老师们充满了崇拜和敬佩之情。
我们这些学生虽然基础不同,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有不少还是重点高中毕业,如郑州高中、开封高中、周口三中、淮阳中学等,但大家都非常努力和用功。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下劲,课上课后都在比着读书学习。别说课堂上,就是早晚自习,也很少有人缺席。我自觉差距很大,不敢稍有懈怠。一是我年初中毕业,“文革”开始后两年没有上课,年才升入高中,与年“文革”前的高中生在文化程度方面差着一大截;二是同学中党员多、基层干部多。我班52名同学,有党员28名,其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及公社干部的就有七八人,还有几位复员军人,他们素质高,工作和社会经验丰富,年龄也比我大,我在他们面前显得幼稚多了。所以,我只有埋头追赶,常常深夜了还不肯休息。我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几乎能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我发现赵金魁老师在课本上批注很详细,串讲时拿着课本,滔滔不绝的讲述,不看教案,挥洒自如,课堂效果非常好,对赵老师更加崇拜,课后就借来赵老师的课本,一丝不苟抄写在自己的课文上。赵老师讲一篇,我就抄一篇。我抄写的课文至今还珍藏着。
一次,赵老师在课堂上提倡可以在课后组织学习小组,有利于同学之间交流促进。我就在课余时间与赵学信、冯兴无、王国生等同学商量,成立了鲁迅学习组,重点学习钻研鲁迅作品。学习组采取轮流主持的方法。我们选一些鲁迅作品的重点文章,每篇确定一位同学重点研究,学习组活动时,由一位同学重点讲解,然后大家讨论,互相启发。实在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再去请教老师。我们还以学习体会文章为内容,编写壁报,张贴在校园里,引起很多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