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拜师的那些事儿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师承关系名份极严,著称于世。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长期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弟们认可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徒弟向师父行过三拜大礼,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

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这是一段古今有关师徒关系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中国很多传统的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戏曲、书法、国画、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武术也不例外,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就不算入门,行里的人认为“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一、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古代传承一门技艺非常严格,各行各业都有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不拜师难得技艺之密传,不拜师难以担当本门技艺承传之重任。拜师,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实则是一种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古人对拜师收徒十分重视,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难窥其端倪。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行名师、名家多开山收徒,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现代社会虽然不必拘泥那些旧制俗礼,但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现代人学习武术,多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我们学习武术和古代学习武术的目的性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古人创编武术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技击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健身。而现代社会,武术的技击功能渐渐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经是武术很表面化的东西,真正具备既能“防身御敌”,又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连传承都面临危机。这是武术传承的缺失和悲哀。我想问一句:在全世界几亿人都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原汁原味的武术内涵还能保留多少?再不挖掘传承武术的精髓,武术的生命力还有多长?

普及未必等于传承,精髓也永远不可能被普。所以,拜师学习就成了传承国学精髓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无法替代。如果你是一位想在武术方面有所修为的人,你连拜师的欲望都没有,老师怎能对你倾囊相授呢?换句话说,老师凭什么将国学精髓传授给一个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的人呢?

二、想拜师的人应怎样选择师父?

欲拜师,先择师。一位德艺双馨的师父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一对投缘的师徒也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缘分。师傅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在寻觅可依托一生所学的徒弟;学生也是在茫茫人海中想找到一位德艺双馨的师父。没有机缘是不能成就一对师徒的。所以,有了机缘,就好好珍惜!一旦错过,也许会错过终生!

那么,到底拜什么样的师父为好呢?我的建议是:一是拜自己能接触到的师父,二是拜适合自己的师父。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大师很多,一年接触不到几次,甚至一生接触不到几次,拜此何益?名师虽多,但明师难寻,不求名气大小,只求德艺双馨足矣。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无论哪个门派,能称得上大师的就那几个,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功底,又能遇到这样一位仰慕已久、德高望重的大师,当然能拜则拜。当然,拜这样的大师,多为名义与名分,很少能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学问。因为大师一般门徒众多,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不可能一一教授,能聆听其一些理论及感悟或得到几次有价值的指点已经是幸事,真正能得到其真传的,无非身边器重的几个而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大师根本记不得徒弟的名字,甚至根本认不得自己的徒弟。你如果拜了一位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师父,不知会作何感想?

拜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可草率行事,在拜师之前,一定先跟着学习一段时间,如果感觉老师有真材实料,并且是以德服人的,方可择其为师。如果只图名分,可能你会贻误终生,因为,按照门规,你一旦拜了师父,是不可以随便另拜其他人为师的,除非老师辞世或经老师同意。你拜师以后,别的老师如果知道你是有师父的,也不会轻易传授你技艺,所以,一旦选择不对,可能你会一无所成,造成终生遗憾。

武术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如果想锤炼出一名出色的弟子,师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的。拜师,既是对师父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三、拜师与不拜师有什么区别?

简而言之,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武术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如果能成为某一门派的传承人,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幸事。当然与没有拜师的学生们有很大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

2、拜师以后,徒弟在古代是会被写入本门武术传承谱系的,现代社会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武术传人,这是一个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没有拜师的学员,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拜师与否,是武术好者人生经历中仅次于结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别重要,也特别要慎重。

3、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有责任心的师父都会言传身教,也会是“倾囊相授”的,毫不保留地将武术密不外传的套路和功法传授给弟子。弟子要严守师训,继承师父的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师父就不方便再传授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学生,负责任的师父,也会教授一定武术的基本理论和拳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健身养生足以,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有所突破了,可能会停留在一定的等层面而止步不前。

4、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何况老师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是靠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来教授的,而且一个师父也许会倾其毕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个出色的弟子。

5、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好的师徒关系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样,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一辈子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逢年过节,或师父及师母的生日,或师父家里的大事、或开业、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师父或亲自参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切。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当然,师徒双方也许会因繁忙或其他事务不能经常联络,也不会影响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师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是没有拜师的学员就缺乏了这份亲情关系,以师生之礼相处即可。

6、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解除了教与学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学有所成,有一天出师了,师父有责任和义务将徒弟介绍给水平更高的师父来教授。没有拜师的学员,师父不承担此项责任和义务。

7、拜师者,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武术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尊严,维护师父之尊严。而一般学员就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四、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可以拜师呢?

1、思想进步,作风正派,道德品质优良的人。

2、对武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最基本的模仿能力,愿意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与担当的人。

3、有一定的武术天赋,并能勤学苦练的人。

4、对本门武术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对所拜师父有高度的信任感的人。

5、老师的固有学员或学生,学习较好的,并愿意再拜入师门继续深造的。

6、有一定武术基础,品行优异,需投师深造的人。

附:习武人该如何与师父相处?

作者龚东先生,二十多年专志不渝,辅佐师父,不离左右,他在“亲近师父”方面有哪些切身体会?

近几年,我谨奉师命,时常拜访京西凤凰岭的龙泉寺,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大概一周有一、两次,主要就是去教法师们站桩,这是法师们的要求,自然推辞不得。好在我家住西山,从家里到寺院,待到黄昏日落再回山上,这一路并不算绕远,但走下来也有七、八十公里的路程。

教法师们站桩,很轻松但也不容易。说其轻松,是因为法师们本就是修行之人,心力大多具足,且定力很好,我只不过讲一讲站桩的要领,他们往那一站就行了,即便是初学站桩的法师也是这样,我顶多是给他们看看桩而已,所以说是比较轻松的事情。言之不易,同样也是因为法师们本就是修行之人,法虽不同,理自归一,歇息喝茶的时候,他们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也是直指要害的,要想如愿答复,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得有体认的功底,还得有心法的传承,用佛门的话讲,证量要有,法脉要清。

谈话间,大家很自然聊到了亲近师父的话题。关于亲近师父,记得山上主楼建好的那个春节,我写过这样一幅对子,内容是:

  集净资,建学堂,弘扬正法,何谓功德无量;

  结新交,修旧好,亲近师父,方知福智广大。

  对子里“集净资,建学堂,弘扬正法”,这是龙泉寺贤满法师为大楼开工奠基写的铭文里的一句话,我借用了,“结新交,修旧好”,这是师父经常给我们的教诲,意思是要广交朋友。而“亲近师父”,则是我自己多年来随师学拳和做人的一点切身体会。

佛门讲“亲近大德”,“亲近善知识”,“亲近上师”,在我眼里,师父当然是真正的大德,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上师了。过去很多年,我就是一直伴随在师父身边,从来不曾远离过,可惜的是自己懒散得很,用功不多,但能得师父二十多年之神光笼罩,虽无十分之功夫,然也有三分之体认、七分之道理。后来,接触佛门里的居士多了,再后来接触的法师们多了,对于他们为什么非常自然的要去亲近师父,就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和体会。

亲近师父做什么,这不用多说,身为弟子,往大了讲,亲近师父是为了意拳,就是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意拳的责任,正如门里的《师训》所说:学我拳者,无尚荣光;入我门者,志在弘扬。往小了讲,亲近师父也是为了自己,只有跟师父亲,跟师父近,你才能时常聆听师父的法语,好好跟着师父学拳做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和境界。

何为亲?亲者是为情感之所系。

何为近?近者是为求法之所故。

我个人的体会,亲者,就是情感,所以师徒之间要讲感情,要讲心契,所谓心心相印,以心传心,故从来就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这就是法脉传承与血脉传承的道理。近者,就是距离,所以师徒之间要时常联系,经常往来,如果有条件能够随侍师父左右,那更是一件因缘无比殊胜的事情了,那真是需要有很大的福报。

亲近之义的具体落实,就在于我们心口常常念及的“师父”二字。所谓离师无法,离法无成,拳是道义之交,师父既是得道之人,载道之人,更是传道之人,不近师父,如何得法,故非近师父不可。

从来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师父对自己有再生之德,人是有情,如何亲父母,即当如何亲师父,不亲师父即是不亲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亲不事之人,即是无情如木石,不堪大任,难承正法,故非亲师父不行。

亲近师父,各家自有体会,这里我只想说的是,根本的就是要发自内心地视师父如父母,所谓以孝事亲,如何孝敬父母,你就如何孝敬师父,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亲近了,至于如何去做,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本来都是弟子,亲近师父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还是会有这样几种的情况出现,需要我们注意:

  一是亲而不近。有的弟子对师父很有感情,只是因为因缘还不具足,不能时常伴随在师父左右,因而师父面对面教诲和手把手教授的时候就显得尤其的难得。所以,这样的弟子应该多多抽时间看望师父,看望师父也就是为了自己能够长功夫,虽说难得一见,但见总是比不见的强。

  二是近而不亲。有的弟子倒是跟着师父身边很多年,按说与师父相处已经很久了,也很近了,也不能说他对师父没有感情,但总觉得他与师父之间隔着一层什么,师徒之间如果做不到心心相印,那就很难契悟到师父法意,这对自己提高拳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样的弟子应该多多的向师父坦诚胸怀,发明心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便让师父更多的了解自己,指导自己。

  三是不亲不近。还有的弟子,虽然也拜师入门,但一年到头难得有几次照面,甚至几年都杳无音讯,甚至销声匿迹,其结果师徒之间的感情自然也就慢慢的淡漠了,师徒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扯远了,真是那样,什么师徒相授,法脉传承,都是一句空话。所以,这样的弟子当初还不如不拜师,拜师就要恭敬发心,虔诚发愿,不要因为有一点冲动就磕了这个头,拜了这个师,因为磕头拜师要的不是这个名头,而是要承担起弟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要知道弟子其实不是那样好当的,不然,如何对得起师道尊严这句老话。

所以,不管是谁的弟子,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想一想,自己到底是如何亲近师父的,这对于法脉传承和自我修行,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