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句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转到四川各地,都可以套用,泸州作为四川的一部分自然沿用这个说法。这些年普通话的推广,出门在外泸州人说普通话也没有多大问题。只是有一部分人,脸皮薄,自尊心重,害怕被嘲笑。我觉得是想多了。你让人家听不懂,无法交流才是最恼火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四川话真的出不了川吗?只能在这个盆地内自娱自乐。其实也不尽然。很多事情还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全国各地,方言俚语,四川话不算难懂的,而且多少有点北方语系,比起粤语、闽南语怕要容易懂的多。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四川话曾经极度普及,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一个人说起。
王永梭四川谐剧的创始人,一个曲艺开山立派越晚越不容易,你要是能在过去那些曲艺行当里成个角都非常厉害,还想新创难上加难。偏偏王永梭做到了。而且从地方火到全国。民国28年()冬,在合江县各界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王永梭自编自演《卖膏药》其表演形式未定名称。年,在自贡张爷庙演出后才将这“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新形式定为“谐剧”。
因为泸州合江当时的文艺氛围很好,而且当时各地因为战乱到后面四川川南躲避,其实也实现了一个经济,文化的另类交融。正是因为大融合,使得四川方言变得并不深奥,反而在那个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九十年代,四川话的使用普及的很高。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
王永梭并不是泸州人,他是安岳人,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年考入县立中学七班,毕业后曾去他五哥王文拔(川军28军某团团长)处谋事,不久回到龙台老家。年参与隆(昌)富(顺)师管区司令曾晴初少将组织的宣传抗日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其间创作自演了他的第一出戏《卖膏药》,自称为拉杂剧。
年,剧作家曹禺评说《卖膏药》的表演是白描,并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年毕业于江安戏剧专科学校。建国后,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四川省曲艺团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年,曾在龙文中学(今龙台中学)任教。他被誉作“东方卓别林”和四川地区“一朵奇花”。
在表演完《卖膏药》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了《扒手》《赶汽车》、《开会》、《喝酒》、《当》等剧目经半个多世纪的编演,终在曲坛上独树一帜。
谐剧这种由一个人演独角戏的曲种,较为灵活地吸取了戏曲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使用的是幽默又风趣的四川方言,更为刻画人物、渲染主题添了ー色,体现出独特、微型的喜剧风格,以及四川的地方特色,深受当时大家的喜爱。
虽然谐剧起源在泸州合江,但是它并不属于泸州,当年泸州谐剧的演出,皆为业余性的,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爱好者自编自演,及时针砭时弊、干预生活,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可惜王永梭的传人泸州这边好像没有。倒是后来的沈伐继承了他的衣钵,作为自贡人的沈伐拜师王永梭,都是年的事情了,最让四川人骄傲的事情,他参加了中央台春晚的演出,那个时候的春晚含金量非常高,全程用四川话,不打字幕,根本没有什么障碍。
当年那部精彩的《抓壮丁》虽然是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年创作演出的幕表戏,年吴雪等人在延安对原作进行改写,曾在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近百场,后改编成电影。但是表现手法里很多谐剧的感觉,当时可惜王永梭没有参与。但是至今我们看四川话版也没有违和感。
年,谐剧之父王永梭去世,谐剧的一个时代随着大师的离去而结束。没有大师的谐剧,这个四川曲艺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曲种也逐渐走向低谷。创作乏力,后继乏人。沈伐老师也七十开外,早就退休了,四川谐剧演员没有市场,我看这个曲艺恐怕要成为非遗,最后失传,实在可惜。
今天江阳沽酒客根据史料记载,前人回忆,再来给大家讲述一下王永梭先生当年《卖膏药》的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早期四川谐剧的表演视频,应该还能看到一些,关键是我八九十年代,磁带的年月,非常火爆。今天的明星总理扮演者,刘劲先生当年和岳红也是谐剧表演拿了奖的,这就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了。
《卖膏药》这出谐剧创始人王永梭于年冬天,在合江县城一次晚会上首演,亦是首创的一个节目。
其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因为日本侵略,沦陷区许多人流离失所飘泊无依、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落他乡,比比皆是。乞讨者有之,流浪者有之。王永梭《上游庵》、所写的《卖膏药》中的卖膏药者,正是一个流浪汉,其唯一生计,就是卖膏药。
《卖膏药》突出一个钱字。一开头就说:“嗨,各位!卖钱不卖钱,摊子要扯圆。嗨,各位兄弟,今天初到贵龙大码头,来得慌,去得忙,未带单张草字,草字单张。问候仁义几堂,左中几社,各台老拜兄,好哥弟,须念兄弟多在山冈,少在书房,只知江湖贵重(竖出大拇指),不知江湖礼仪(拱手)。哪里言语不周,脚步不到,就事不得过,拈不得错。篾丝儿做灯笼——原(圆)谅(亮)原谅!(有一个小朋友在场子边乱跑)小朋友,你好生坐倒起(耐心地把他安置在右方坐下)。
把“观众”聚拢以后,卖膏药的就自夸膏药是多种名贵药材制成。能医:“内伤外伤、跌打损伤、仿风咳嗽、五劳七伤,诸般杂症,无名肿痛。”
庚即就标膏药价格:“说到一个钱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则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人无钱而不行,鸟无翅不飞,常言道得好。一文钱都要逼死一位英雄汉。那么各位,兄弟今天要不要钱呢?“
“兄弟不要钱,决不要钱,只是饭馆的老板要钱,栈房的幺师要饯,穿衣吃饭要钱,盘家养口要钱,过河渡船要钱,走路草鞋要钱,解渴凉水要钱,卖药地坝钱,站要站钱,坐要坐钱,前前后后哪一样不要钱!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能买鬼推磨;莫得钱,两口子光批筋。那么各位、兄弟这个膏药到底要好多钱一张呢?前年在重庆,卖的是两毛钱张,去年在成都,也卖两毛钱一张;今天初到贵地大码头,兄弟减价欢迎,望各位与兄弟传一传名,只卖一毛钱一张,一毛钱一张”。
虽然卖膏药的把药吹上了天,把药价降到了最低,由于日本侵略百业调零,人民生活日下,购买力差,病害得起,药买不起,根本无入问津,卖膏药的见状不妙,马上又降价:“兄弟今天再次减价欢迎,只卖五分钱一张,买一张送一张,买两张,送三张。越买得多,越送得多,有钱能买一身安,无灾无难是神仙。闲时买来急时用,急时买来不中用。”
任你卖膏药者吹的头头是道,“围观者”始终不开窍(无钱购买)最后,尽皆散去。与此同时,当地熊保长还要收地坝钱。真是:“偷鸡不着,倒蚀一把米.”卖膏药的,只好垂头丧气收场。
这个节目,从侧面暴露了外侮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但是也吸取了民间打靶卖艺人的江湖混迹方式。
王永梭表演他自己首创的这个谐剧时,除了他造词准确外,在语气的运用方面也相当得体。如像:“只是饭馆的老板要钱,栈房的幺师要钱……”一句紧似一句,一句快似一句,使听者津津有味。
《卖膏药》要涉及武术表演,王永梭在全剧过程中,运用了摔片马、白鹤式、云手、苏秦背剑、四明捶,斩捶、抱头、单鞭、二起腿、海底炮、双飞燕、金鸡独立式等等身段表演,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使观者啧啧称赞。一般是边说边练。
如卖膏药的:(拍掌)嗨,各位!兄弟自幼练那吃也吃不得、穿也穿不得、用也用不得的(一个片马,落地摆出一个架式)国术!说到国术(绕圆场),要分南北两派,南派叫短拳,北派叫长拳(配合架式)……嗨,各位!兄弟学会没有呢?
兄弟还是没有学会——不过,兄弟自幼在老师傅面前,站前立后,拿烟捧茶,临别老师傅之时,赐了我一件防身至宝——什么?(胸上狠狠一巴掌,竖出大拇指)膏药!兄弟这个膏药(绕圆场),不是三十六味官药所炼,七十二味草药所造,乃是五味骨头(立在台前,掰着指头介绍)
豹子骨头,老虎骨头,碎蛇骨头,海马骨头,还有腊肉骨头。能够医哪些病症?如像各位朋友伙,跌打损伤,内伤外伤,伤风咳嗽,五劳七伤,包块子,羊儿疯,一切诸般杂症,外搭无名肿毒,只要贴上兄弟这个膏药,包你马上见功,立刻奏效。(越说越响)那么各位,兄弟这个膏药只有两种毛病医不倒:肚皮饿了医不倒,背心冷了医不倒,要是冷了能医,饿了能治,我兄弟也不得来卖膏药了(苦笑)……
谐剧是“一个人演一台戏。”那么,卖膏药有许多围观的人,这是看不见的人,必须想象并且表达给真的观众,要让大家相信他就是在露天卖艺。通过王永梭的语言和神情,就把他显示出来了。如像:“小朋友,你不要乱跑行不行?维持倒下嘛。”当膏药卖不出时,又说:“喂,不要让嘛!不要让嘛!生意不成仁义在。(自己转圈)好,我还是改过来,就由左边卖......“王永梭演卖膏药,形神兼备,使观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达到了“假戏真做”的功力。
大家可能不敢相信,八十年代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郭德纲的师父侯跃文先生都专门到成都来学习谐剧,吸收兄弟曲艺的表演之长。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谐剧达到了巅峰,涌现了一大批巴蜀笑星,前面说的沈伐,还是涂太中,中江表姐等等。
可惜这么艺术,恐怕以后很难看到了,其实泸州人张德高虽然是民间艺人出生,还是具备天赋的,他拜了四川评书大师李伯清为师,我倒是觉得他应该好好跟他的结拜兄弟沈伐老师学习,谐剧的传播能力,比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要强的多,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只适合李老师,其他更难。为了我们四川人自己的笑声有谁来制造呢?这恐怕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