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大明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截至年底,我省粮食产量连续14年超过亿斤,连续3年超过亿斤,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原人民的新担当新作为。
在省财政厅近年发布的产粮大县奖励“榜单”上,不仅有兰考等90多个常规产粮大县,更有一些超级产粮大县引人注目,比如滑县和上蔡县。
滑县,省直管县,位于我省北部,它是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我省第一产粮大县,连续28年粮食总产稳居全省第一,有“豫北粮仓”之称,境内有隋唐大运河、瓦岗军起义遗址、明福寺塔、欧阳书院、广济桥、千翠湖等;上蔡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属于驻马店市,这里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重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蔡八景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有粮的地方自然就有烟火气,这两座小城的市井生活和民间文化,也有一些与众不同……
滑县——
老道口·古庙会
文:徐慧根马双喜
说起滑县的“道口”二字,你是不是会在第一时间想起“道口烧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字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史料记载,金朝时期,黄河流经道口,因此处为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最早系一李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故称李家道口。清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日日有集。到了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上可达百泉,下可抵天津。在近5公里的卫河河段上,道口设立了10多个码头、渡口和矼槽。加上道清铁路于年建成通车,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烟辐辏,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被誉为“小天津卫”,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三关”指的是东关、西关、南关,为什么独缺北关?因为“北辛店”代替了北关。其实,“辛店”这个名称最早并不是地名,而是专指为远途运货的车马行人提供住宿的客店,一般设施简陋,收费低廉,即后来称呼的“干(乾)店”或车马店,常见于我国北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的近20年间,道口镇还不算大,但在这个3平方多公里的区域里,生活着约4万名居民,还拥有纵横交织的5条河渠、相互连接的3个坑塘以及8个独立坑塘,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景观:河渠清澈见底,池塘水溢,碧波荡漾,青草滴翠,鱼虾畅游其中,蛙声不绝于耳;岸边绿柳成荫,树上蝉声此起彼伏。
那时,站在大运河的河堤上,只见河中帆船南来北往,桅杆林立。货船逆流而上时,一条纤绳缓缓拖动着沉重的大船。岸边的纤夫赤脚光身,只穿一条短裤,黝黑发亮的膀子上套着纤绳。他们手扒着地,脸贴着沙滩,在一声声整齐的号子中吃力地蹬着双脚,身后留下一个个沙窝。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卫河上游水源吃紧,船运也逐渐走向衰落,岸边再也看不到纤夫的身影。
道口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文明,“道口正月火神庙会”就是在这里兴起、传承、发展至今。据史载,这一庙会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多年,元末明初已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至民国初期,是它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古会一度消失;年至年,它获得了新生,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
古时,道口镇的房屋建筑多是土木结构,室内装饰及摆设也以木质、纸质、布质较多,夜晚照明多用油灯、蜡烛,做饭多用柴火。人们为避免火灾,就建造庙宇(老道口的火神庙仅有一座,位于河西村)敬奉“火神”,表达出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当时,道口的晋商、冀商、津商三大商家集体商议,将每年的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定为火神庙会的会期,原因有二:一是据说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爷”的生日,二是正月里商家的生意相对清淡,时间充足。庙会期间,各个商号店铺、各条街巷的民众都要置办纸箔、香烛、供品,在火神像或火神庙前焚香燃烛,同时还要组织文会、武会,敲锣打鼓去火神庙请火神,上街表演“过招”。
道口庙会一瞥王子瑞摄
一开始,火神庙会是文会,即表演花车、花船、秧歌之类,明末清初武术传入道口,庙会也逐渐增加了武术节目。青狮武术、抬阁、背阁、高跷、龙灯、花篮舞、八卦秋、竹马、莲花灯、四大怪……庙会上的节目可谓“文武”双全,各具特色,吸引了周边方圆上百里的百姓前来助兴,到处人山人海,每年观赏者达一百多万人次,至今长盛不衰。
如今,它的影响辐射到了晋、冀、鲁、豫、津的广大地区,备受欢迎,素有“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古会转一转”之说。年,“道口火神庙会社火”被确定为首批河南民俗经典。
老道口的影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留下的一个个韵味悠长的故事,还吸引着后人去发现……
木版画·文化魂
文:杨红梅
木版年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及文化信息。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兴起并流传至今,木版年画已有千余年历史,产地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安阳是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和使用地之一,尤以滑县木版年画为代表。年之前,滑县木版年画一度默默无闻,亦不见载于相关著录中。年,民俗专家冯骥才赴滑县考察,认为滑县木版年画是“一个新发现的年画产地”。就像一颗失落已久的珍珠,从那时开始,滑县木版年画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据目前调查研究得知,滑县木版年画的产生应不晚于明初,至清乾隆时进入了繁盛期,到了清末已远销至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其生产主要分布于滑县慈周寨乡、老店乡、八里营乡及万古镇等地,还直接影响到汤阴、内黄等地的年画制作。
新年祭神,是中国人传统年节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式神灵也因而成了滑县木版年画印制的主要题材。全神图是滑县木版年画中常见的内容,有七十二位全神图、七十九位全神图等,演递着当地人“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理想之间圆满地调和与妥协的传说”。神农形象的大量出现,则是这种年画的一个重要特色,画中的神农多作身穿树叶、怀抱禾苗状,充分反映了农耕地区的人们祈愿年年丰收的思想信仰。
感恩,是我国传统年节礼仪中与敬神同等重要的事项,滑县木版年画中存在着大量与此有关的年画,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现了慎终追远、怀亲念祖的孝行世界。
在起装饰作用的年画中,吉祥图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滑县木版年画充分运用谐音、象征、寓意、联想等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万事如意的美好画卷。用牡丹表富贵、用梅花传五福、用荷花寓高洁、用菊花藏长寿之类的单体纹饰比比皆是。在组合图案中,与出生有关的有麒麟送子、莲(连)生贵子,与健康有关的有四季平安、事事平安,与考试求学有关的有一路连科等。
滑县木版年画中的戏曲故事,常见于当地大平调、大弦戏等传统剧目,如铡赵王、罗成招亲等,也有豫剧的常见内容,如五女兴唐、白蛇传、穆柯寨等,还有一些神话传说故事,如文王访贤、三打白骨精等。
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我国传统典籍经典语句的运用上。比如,年画神像之上许多横批中的语句,竟然来源于《诗经》《中庸》《尚书》等经典。如看起来很白话的“如在其上”,出自《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德曰生”“自求多福”等。
滑县木版年画中的花鸟字对联安阳博物馆供图
相对于其他木版年画来说,滑县木版年画是最晚被人们所认识的,但同样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笔重要遗产。它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我国农耕时代的人们精神天地和心灵向往,揭示着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的全相。每一幅年画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当地人的理想、信念、民风、民俗。每一块刻板,都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记忆。也正因此,我们有更多的义务和更重的责任去展现滑县木版年画的有声有色和五彩缤纷,去探求其丰富、厚重和深刻。
上蔡——
白云观·赶大集
文:陈宏宾
白云观这三个字,在上蔡人的心目中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据考证,古蔡都城西有一横亘数十里的岗岭——卧龙岗,岗下深潭名叫黑龙潭。有酒家取龙潭水酿出纯粮曲酒,浸入十几种名贵药材,配以红曲、冰糖制成“龙泉红”酒,又因颜色犹如状元身上的红袍而被称为“状元红”酒。黑龙潭东北有一洞,高二丈余,周长数百步,形似卷阿,相传有白云常出其中。后人建真武庙于其上,名白云观,观前石桥叫升仙桥。
相传北宋时期,白云观一个小道士在黑龙潭边喝了状元红酒,回来的路上路过升仙桥,脚踏白云,羽化成仙,正所谓“千年龙潭蒸琥珀,万古仙桥起祥云”。到了近几十年,酒香飘淡,白云观里的道士也远走他乡,附近一个新兴的集贸市场倒是热闹非凡。
那一年,我还在学校里读着唐诗宋词,一阵鞭炮声传来,小城忽然热闹起来。大家奔走相告,说是要建白云观市场。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我也挤到学校外的空地上,望的是飘飞的炮纸,闻的是弥漫的火药味。那一年是年,上蔡县集资万元在县城东关兴建白云观市场,当年11月1日举行了开业剪彩仪式。整个市场占地80亩,由牌楼、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牌楼位立中央,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主体建筑是6幢两层双面营业楼,共间,纵深米,沿中央大道两旁排列,12座天桥将整个市场连成一体;主体建筑的南、北、东三面有附属建筑多间,内有固定商户多家、流动摊点上千个,经营有五交化、日用百货、布匹服装、烟酒糖果、风味小吃、粮油蔬果和服务维修等。开业初,这里的日成交额就达30多万元。
资料图片
白云观市场建成第二年,我考上了师范,虽身在外地,却还时常惦记着它。春节放假,即便是大雪纷飞,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也是来到这里与它合影。在那个年代,它渐渐成为小城的符号,但凡到县城办事的人,走进照相馆时都会要求摄影师以白云观市场作为背景拍张相片留念。
最难忘的莫过于赶年集。白云观市场的年集热闹、大气。年,我刚参加工作,工资每月不到一百元,但好歹有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收入。那年春节前,我迫不及待地喊着父亲、母亲来到白云观市场赶年集。
只听得这里的叫卖声络绎不绝,吆喝声中夹杂着喜庆。大人们忙着挑选年货,小孩子们在空地里燃放鞭炮。我拉着母亲来到一家鞋店,给她挑选了一双雪地靴。老人家试了又试,直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那边的父亲挑选了一件棉袄,高兴地和店主交谈。一趟年集下来,花空了口袋里的钱,但我心里很满足。白云观牌楼静静地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见证着岁月的点点滴滴……
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白云观市场开始“喘气”,仿佛要向我们诉说些什么。来来往往的脚步太沉重,它累了,不堪重负,面临着封存、拆迁。站在围栏外,静静注视着牌楼,我浮想联翩:多少次与你近距离接触,都好像触摸不到你真实的心跳;忘不了你曾经给我们献上的一碗碗鲜鱼汤;忘不了你递上的一双双温暖的雪地靴和一件件舒心的棉袄;忘不了那一声声吆喝里传出的真诚呼唤:豆腐脑、胡辣汤、水煎包、刚出锅的水饺……衣服上的扣子掉了,脚上的皮鞋开胶了,煮饭的锅漏了,只要来到你面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心里一阵酸楚,毕竟陪伴了几十年,舍不得。
就在白云观市场对面,崭新的李斯步行商业街开张了,这是又一个小城符号。想必欣喜的不光是我一个人,还有那位作古长眠的上蔡先人,李斯先生。
一尊铜像矗立街边。李斯牵手白云观。
猫耳朵·慈母心
文:心悦
在上蔡县,有一种美食叫猫耳朵饺子。它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类似于南方的抄手、云吞,但馅料更厚实,包法有特色,造型有讲究。
猫耳朵饺子分为素馅和荤馅两种。素馅多以白萝卜、红萝卜、荠菜、白菜、豆腐、粉条等做成,清淡不腻胃;荤馅多以猪肉、羊肉、牛肉为主,配以大葱、芹菜、香菇等,吃起来满口油香,回味无穷。
说起吃饺子,我的思绪就回到了童年的岁月里。很小的时候,家里并不宽裕,不像现在可以去市场割上十斤八斤猪肉,包上几顿饺子吃个够。那时很少能够吃到肉,就是到过年时,割些肉也主要是用来招待来客的,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吃的。
母亲会在每年的除夕夜为我们兄妹几人包素馅饺子。买一些白萝卜、红萝卜,再去村里买些豆腐,准备齐了,就开始剁馅。母亲会先把白萝卜用水煮一下,拧出水,和红萝卜、豆腐放在一起剁碎,往锅里倒些油,简单地翻炒一下。炒出香味后,再弄到一个大盆里,放一些盐和调料,饺子馅就算成了——行家都知道,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道程序是和面。像平时做面条一样,母亲找来一根长长的擀面杖,把面均匀地擀好,用刀把面切成梯形的面叶。接下来就是包饺子了。猫耳朵饺子包起来很有讲究,要先从窄的一头放馅,然后轻轻地卷起,等快卷到头时,再由两端向中间折起,最后要紧紧地把对折的部分捏紧。
母亲包的猫耳朵饺子很漂亮,大小一样,放在锅盖上盘成圈圈,整齐有序,看着都舒服。我有时也想学着包,可是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母亲包饺子的效果。比较成功的猫耳朵饺子不但外形要好看,里面的馅也要咸淡适中。母亲手擀的面皮既薄又有韧性,在她手中“诞生”的猫耳朵饺子简直就是艺术品,让人舍不得吃。
在饺子里包硬币的习俗,在我们家乡也挺流行。就是包饺子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饺子里面,谁吃到硬币就预示着他能在新的一年中财源广进。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农耕文明时代,那时的劳动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祈愿。每到大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大人小孩其他事情能够忘记,唯独这个习俗谁也不会忘。在我们家,我经常会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奶奶和母亲总说我是有福之人,将来一定有出息,现在想想,这恐怕不只是我运气好那么简单,而是她们有意为之。
吃着母亲包的猫耳朵素饺子,我渐渐长大了。现在,我可以经常去饭馆吃饺子,饺子的品种也由原来的单一形状走向多元化发展,各种肉馅更是会让人挑花眼,五彩饺子、三鲜饺子,或蒸或煮,或煎或油炸,不一而足。不过每次下馆子,我还是会特意点上一盘猫耳朵素馅水饺,再要上二两老白干,这就叫“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每到除夕夜,我都会带着孩子回到母亲家。母亲知道我的口味,就会特意包很多很多猫耳朵素饺,让我吃个过瘾。尽管在外面也吃得到,但母亲包出饺子有浓浓的亲情在,所以特别好吃。
如今的上蔡县城乡,猫耳朵饺子依然流行。我想,它会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被传承下来。
不可错过的美食
道口烧鸡
滑县道口烧鸡创始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其造型、色泽、味道、软烂被誉为“四绝”,冷食或热食均回味无穷。
道口烧鸡王子瑞摄
老庙牛肉
滑县老庙牛肉是国家级地方名馐,自明末创始以来,其独特工艺流传至今,素有“豫北之花,中华一绝”之称。它是用十五种作料和陈年老汤,以木炭火煮制而成。
无量寺高青萝卜
无量寺高青萝卜,种植区域在上蔡县无量寺乡一带,俗名“高脚青”,栽培历史悠久。其外皮深绿,尾部亮白,内瓤青绿,肉质紧密、无白糠花,汁多香甜,清脆爽口。
崇礼红薯
作为上蔡县崇礼乡的特产,崇礼红薯栽培历史悠久,它作为崇礼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维持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据《上蔡县志》记载,该乡流传有“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说法。(本报综合)
《河南日报》年10月23日20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