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那时候,作业倒是不多,这是家务事,经常要帮父母干农活。除了偶尔完成不了作业,一般都三下五除二就解决,尤其是中上游学生。
要是哪天作业没完成好,那一定是因为回到家后有很多的家务事要干,一直忙到很晚,吃晚饭就实在困得不行了,而且那时没有电灯,晚上一般只能点煤油灯,如果没注意,灯里没煤油了,晚上做作业只能推到次日再完成。
周末更要帮大人干不少体力活。记得那时还有春秋假,其实就是专门设的“农忙假”,学生都会回家帮干农活一周,全力以赴为了“双抢”:抢收并抢种。
如今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常常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所以在我看来,除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没必要的补习班外,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也并不是很重。
爱孩子可以有,但不能什么都承包,心里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可是,有那么一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说明吃苦、努力,不断求上进才能成为人中龙凤。
兴趣爱好要培养,那也得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家长不但帮孩子报补习(兴趣)班,而且那么小就开始拼,实在是自找的,无疑在暗自加重孩子的负担。
小学要想办法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再学其它才会轻松、有效。所以我说,中学若学习觉得吃力,任务太重,那基本都是小学出了问题、习惯养成出了大问题。
更有一些家长,看到这星、那星很是吃香,挣钱容易得很,便要求孩子学各种琴呀、绘画呀、舞蹈呀、武术呀……这样下去,到头来最多也只是一艺人而已——而学起文化知识来就会很觉得很吃力:人家做一道题只要4分钟,他8分多钟也没做出来。这能怪谁呢?
现在的中学课程,为了与高考接轨,几乎全部纳入了统考科目——不但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甚至体育也是中考科目,而且占分不低。还有语文试题中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多到一般人做不完。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绩效成绩,一味磨学生,布置大量作业、订阅许多教辅资料,等等,此种现象也不是没有,但实不可取——这些也确实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相关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采取相应措施——此前已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前有教育部发声,要求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后又有新规定,不能给学生布置电子作业;接着又出台了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下的不布置家庭作业。
还有更详细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简称“减负30条”),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依照课标教学、均衡编班配备师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采取等级评价方式、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实践锻炼等12方面”的内容,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明确了减负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校内减负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