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弘扬武术文化的倡议书》,号召全体武术人团结起来,恪守武德、遵守规则、加强自律,弘扬中华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并倡议武术习练者不得自封“大师”“掌门”“正宗”“嫡传”等称号,不得以武术拳种、门派名义参加综合格斗、自由搏击等搏击类赛事,不参加不分项目、性别、年龄、体重级别等不规范赛事活动。虽是一个倡议,但犹如一记重拳,打向武林中的种种乱象。
中华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人也有尚武的情怀和传统。武侠小说销量常年居于高位,功夫类题材影视剧经久不衰,搏击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都足以说明公众对武术的热爱。城市里有各式各样的武馆,武馆中有教授不同门类的教练,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到少林寺、武当山的武术学校。习武健身,锻炼品性,以武会友,武术不仅带给了很多人不同的人生体验,也丰富了更多人想象的空间:一个功夫了得的自己,一个行侠仗义的武林。
可有不少习武之人,并没有参透武术的精华所在,更没有端正练武的心态,把好端端的武林当成了江湖。有的硬往老祖宗身上靠,称自己是某一门派的多少代传人,掌握着最正宗的技法;有的胆敢开门立派,以开山祖师自居,耍着掌门人的威风,传授一些四六不靠的所谓独门绝学;还有互相不服气的,便私下或公开比武,打得头破血流甚至留下身体残疾。一时间,自封的“大师”丑态百出,搞得武林中乌烟瘴气。随着“大师们”隔山打牛的把戏被揭穿,战胜外国选手的传说被打假,私下比赛被警方告诫,公众越发感觉到,是时候清理一下武林“门户”,给江湖立立规矩了。
凡言行乖张之人,必有乖张之欲。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或为面子。明明是无底线的商业炒作,偏偏都以中国武术的代言人自居,带着徒弟表演号称弘扬武学传统,参加商业格斗声称是捍卫尊严。喧闹之后、硝烟落尽,无论功夫真假、比赛胜负,也无论是被捧还是被骂,都达到了个人的商业目的。这些伪“大师”、假“掌门”追名逐利,恶意捆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最终受伤的是中国武术本身,破坏的是社会规则。近年来,一些武林名宿也纷纷表达自己的担忧,怕他们玷污了中国武术的形象,给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武林不是江湖,更不是法外之地,自封大师和掌门无异于诈骗,私自约架更涉嫌违法。前段时间,自称“太极大师”的马保国对战搏击教练王庆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公众提出质疑:他们的行为与私下约架有什么不同?私下约架是治安事件,如果有人受伤或致死则要负刑事责任,难道因为他们是武林中人就有约架的特权?
武林打假,将沽名钓誉的伪“大师”逐出武林,既是公众的呼吁,也是为了维护武术正道,更好地保护真正的功夫,更有利于武术的健康发展。至于为什么习武,习武之人该有怎样的操守,比武切磋由该遵守何种规则,倡议书中都有答案。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亮
编辑:贾亮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