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保卫攻防是武术的本质,不能丢

人物简介:齐保卫,男,年生,原籍河北保定,自幼喜爱武术。现为中国武术八段,沧州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沧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沧州市搏击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协委员,河北省体育学院客座教授,沧州市太极拳研究会会长。8岁跟随祖父齐金堂、外祖父张云骥习练少林拳、翻子拳、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年参加工作,年任沧州体校武术教练。

近五十年以来,他先后拜陈凤岐、徐金亭老师习练燕青拳,随白万春老师习练太祖拳,随刘鸿昌老师习练拦手拳及竞技武术,随李秉慈、杨振铎、邵善康、阚桂香、孙剑云、李承祥等老先生习练吴式、杨式、陈式、孙式太极拳;并跟随门惠丰、李德印老师对42太极拳(剑)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多年来,在他的武术生涯、为人处事、教学训练、社会武术工作中还得到了刘鸿雁、吴彬、张山等老师们的教诲和指导。

近40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及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和高水平的武术专业人才。知名的学生有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刘学谦,河北体院教授、武术系主任马振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部部长周金彪等人。

文/赵丛君

采访手记:

“太极八法”创编者齐保卫老师,有着50多年的习武经历和40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他为人和善,极具亲和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保卫老师8岁开始习武,参加工作后曾在沧州冷冻厂当了5年钳工。因为热爱武术,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武术训练。齐保卫老师是一个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从一个业余武术运动员,转身成为武术高级教练。

虽然已经多次采访过齐老师,但都是围绕着他创编“太极八法”进行的,而对于他的习武经历,教学经验,以及对当前武术发展现状的看法,却没有深入交流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久前,我与齐老师取得了联系,说明采访意图,他爽快地答应了。采访中齐保卫老师坦言,攻防是武术的本,离开攻防就是体操。

访谈录:

结缘武术

问:您是怎样与武术结缘的?

齐保卫:我在沧州出生,我舅老爷、我三爷都是练武术的。年我从沧州回到保定乡下,我爷爷让我练武术,教了我行者棍、少林拳、双刀。那会儿学习不严、不紧。对我付出最多的是我舅老爷张云骥,我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去舅老爷家,平时不去的时候和三爷练,有时候两天不去,舅老爷就过来督促。看到我在院子里练呢,就给指导一下,如果不在,就给写个纸条:“练武术就要坚持,不坚持不行,不吃苦不行”。我和舅老爷家相隔8里地,两三天我就去一次。

问:您是年回到保定的,后来怎么又回到沧州了?

齐保卫:年参加工作时回的,我在沧州冷冻厂维修车间当了5年钳工。

问:那您还练武术吗?

齐保卫:练。下班就往训练馆跑,七点半开始练,练完了11点,有的时候12点。晚上到家就找个窝头,然后用开水一烫,再吃几口咸菜。第二天五点多又去了,练到七点多,赶紧去单位。到单位喝点粥,就去车间了。就这样坚持了4年。年沧州武术选拔的时候,刘鸿昌老师一下就盯上我了。因为我练的套路都是传统的,我那时候弹跳好、二起、旋风脚起得高,定得稳,打十个能站住七八个。

执教生涯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教练的,刚开始的时候适应吗?

齐保卫:年6月10日,沧州市的武术比赛比完了,我获得了全能冠军,7月16日就到体委报到当教练了。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当运动员还行,教练怎么教就怎么练,当教练就不行了。真是赶鸭子上架,一边当教练,一边跟着他们训练。大概有一年多才开始适应。从知道这个事情,到调令来不到一个月。真是不懂,慢慢学呗。运动员比我小个四五岁,像刘学谦、马振水,比我小五岁。一开始也不科学,当时的训练条件也不好,住地窨子,当时真心疼那些孩子,训练条件特别差,冬天手裂的能看见骨头。一直到年才有块固定的场地。

问:后来您去河北体院进修了两年,有什么收获吗?

齐保卫:我高中都没上,初中生,年开始要求学历,没有大专学历不能当教练。就开始复习,一考考的还不差,我们是河北省第一届“河北体院干部专修班”,我们班上有很多各地市的专业教练,都是有实践经验,缺少理论基础的。这两年觉得不错,充实了自己,搞明白了很多训练当中的问题,原来觉得很多地方不明白,教育学、训练学,体育理论等很多东西都不知道。通过学习才明白教练应该这么当。

问:您在教学上有着40多年的从教经验,也培养出很多世界冠军,您是怎么做到的?

齐保卫: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弹跳好的在跳跃上想办法,身法好的在动作上想想办法。把每个人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我那个时候训练的运动员刀、枪、剑、棍每队有每队的风格。现在的竞技武术这些东西没有了,基本上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必须有自己的特长。武术的发展也是,我特别反对标准化,要突出个性化,有自己的特点,科学化倒是可以。

舅老爷影响我一生

问:您的舅老爷曾担任过国家体委武术科副科长,能否谈谈他对您的影响?

齐保卫:舅老爷对我付出太多了,他的思路特别开阔,沧州武术界老人关系应该怎么处,自己还要下功夫练,说的非常多。自己要是练得不行,你怎么教人家,也没人服你,光说不练不行。说不到点子上也不行。舅老爷和沧州的各个武术门派的关系都很好,沧州这些老拳师他大部分都拜访过,然后再领着我去。他了解民间习武人的情况,当时舅老爷是国家武术队的领队,蔡龙云老师是队长。

我这一生,因为从事武术了,舅老爷就给规划,我从一个在工厂当工人的业余的武术运动员,直接调到体委当教练。训练应该怎么训,计划该怎么写,真不懂。舅老爷一步一步地教。沧州的武术老人们对我非常好,我说的事情,都非常支持。这是舅老爷教我的,对老人必须尊重,他在国家体委管武术的时候也是这样。互相之间闹矛盾要调节,年轻的要尊重老的。舅老爷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每一次训练课,我都是提前把场地扫好了,然后在训练场等学生。

问:您和舅老爷学了多少年?都学了哪些内容?

齐保卫:在保定学了6年,来沧州以后接着学。长拳、十二趟弹腿、形意、八卦、少林、太极,老爷子想把他会的都教给我,实际上也练不过来,最早的时候还有几个和他练的,到了“文革”都不练了,唯独我一个坚持,“文革”以后他以教拳为生,培养了不少学生。

问:他是怎样教您的?

齐保卫:从基本功抓起,一招一式。从弹腿练起,我那个时候一天要踢一千多次。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我到沧州以后,也串了几个场子,他们感觉我基本功扎实。老爷子也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

问:实战这一块是如何教您的?

齐保卫: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都告诉你,摸手就是点到为止,没有放倒的。

国家应重视传统武术

问:您觉得传统武术能否走向擂台?

齐保卫:传统武术讲实战,但是真正在实战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也不是那么科学。一开始传统武术搞散打的也不错,比如:郭建伟老师,郭瑞林老师,韩俊元老师,他们带的那一拨水平很高的,后来一有专业队就不行了,专业队那个强度,运动量、方法也非常多,后来再一交手,一招两招还可以,多了体力就不行了,耐力、速度、力量都不行。

问:有观点称竞技武术,是武术事业衰落的根源,您怎么看?

齐保卫:也不能这么说,竞技武术对整个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来有点走偏,特别是“申奥”以后,把高、难、美、新,放上去了。攻防是武术的本,离开攻防就是体操,把攻防丢了,就等于丢了本了。竞技武术原先发展的不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在北京,看到陈道云的剑、王常凯的剑、徐其成的刀,看完了真是享受,既有武术的韵味,又有攻防,还有身法,各个省有各个省的风格,北京武术队的就是规矩,速度、力量、弹跳、那几个人不是那么规范,但是根基非常扎实、身法非常漂亮。现在看完一个都有了。这个道,引得不对!不能丢武术的本,攻防的美才是武术本质的东西。

问:您对当前的武术现状怎么看?能否为武术事业的振兴提几点建议?

齐保卫:传统的东西,包括各个拳种,有些拳种的训练真的不是那么科学,现在有很多科学的方法,基本功的训练各个拳种都应该总结出来一套简单、易学的基础训练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拳种水平提高。我小时候练少林拳,现在看看登封的少林拳,水平非常高了,速度、力度、节奏感,就融入了科学方法。各拳种都应该这样,挖掘武术内在的东西,进攻、防守、刚柔、虚实、快慢。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也应该把武术工作的重心放在民间,各省市区县的武术协会、各拳种的研究会发展起来了,武术也就兴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87.html